《系统科学学报》
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机体论是系统论的前奏,40年后他又发表了重要的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系统理论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以美国、苏联为代表的国家不断实施重大科学项目研究,系统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对系统论的认识和理论建立得益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他认为系统科学甚至可以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驾齐驱,因为所有领域都是由系统控制的,唯一区别是大系统和小系统,亦或是更大的系统——巨系统。包装设计是一个统称,其中包含了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容器、商业摄影、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等多个独立的小技术系统,同时还涉及传播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等多门学科。因此,将包装设计置于系统科学的理论中进行研究,将会极大扩展包装设计理论发展的视野,提升包装设计的水平。
一、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以系统为研究对象,而系统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1]系统科学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认为在整体内部的各个系统由更小的系统组成,通过对不同系统的研究分别予以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2]。以人体为例,人体是由从原子到分子再到大分子再到细胞再到器官最终形成人体的由小及大的一系列系统构成,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身的功能、结构和要素。这也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三者彼此关联、彼此影响也彼此限制。同样,将包装设计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复杂系统研究,通过分析其内部功能、结构和要素三者之间关系,以及和市场、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其形成设计系统的最优化。
钱学森先生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将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和巨系统两类。二者存在互相转化、互相依存的关系。简单系统指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其下属的子系统相对较少的系统。对简单系统的研究可以从研究系统之间要素的作用出发,并最终到达研究构成全系统的功能。巨系统是指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内部子系统数量巨大的系统,根据复杂的程度还可以再细分为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而研究巨系统相对有效的方法则需要依靠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包装领域,根据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系统学分类,包装设计系统显然属于“简单系统”。因此,从方法论角度对包装设计展开研究就需要对影响包装设计的图形、字体、色彩、器形、工艺、材料等要素的自身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出发展开研究,最终集合成对包装设计的研究。
中国古代也曾经提出过具有原始系统科学特点的理论,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旨在说明天地万物都各自属于自己的系统,并有彼此关联且相互影响,最终统一在自然这一大命题下。庄子在《天地》篇中有:“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4]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道、德、义、事、技”理解为构成世界的不同系统,他们自成体系最终也构成代表最高系统的——“天”。荀子在《天论》篇中也曾提出过:“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之偏,愚者为一物之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的思想,用以阐述上级系统与下级系统之间的关系。
综合对国内、国外、现代和古代的研究,可以发现系统科学的思想始终贯穿人类的发展,在各个时期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包装设计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发展,系统科学在整合包装设计内部各个元素,促进各个元素之间彼此协同、提高使用效率方面将会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包装设计释义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统一的包装设计就成为工业生产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力发展包装设计进入了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新阶段。当前对包装设计的定义是:“包装是以特定材料针对特定商品,通过特定的生产技术流程制成的具有包裹、盛装、营销等特殊功能的物品形态。”[5]从概念表述中可以看出,包装设计是承载了多种功能的综合设计产物,既有使用功能上的限制又有审美领域的需求、既有生产成本的限定又有取悦消费者的欲求。因此,也可以将包装设计理解为是解决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多重关系的复杂系统。其在微观层面显现为对设计元素符号的探析,在宏观层面则呈现为对功能、欲望、工艺的融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