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学报

期刊导读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0 引言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的合作,尤其在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招生就业和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创新粤港澳合作办学方式,加强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交流合作,打造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广东省在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中打造教育高地中指出,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共享机制,共谋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新产业、新技术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协同创新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撑,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为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的升级亟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发挥区域协同效应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粤港澳三地以往的教育合作立足于各方的自身利益,向对方寻求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合作不深入,合作成效不明显,难以持续。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缺乏长远性规划和制度性安排,交流合作比较零散,合作层次和水平普遍不高,局限于某个项目的合作,缺乏全局性。由于粤港澳三地在教育体系和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交流合作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因此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的系统模型和探索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尤为必要。

1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

在“湾区意识”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新型合作关系,推动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新阶段。[1]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就是在认清各自优劣的基础上,优势互补开展深度合作,取得最优的合作成效,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受益,形成良性发展。

1.1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

协同创新起源于“协同学”,由德国赫尔曼·哈肯教授提出,协同就是研究一个复合系统,这个系统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协同效应,使复合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本意指的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2]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就是为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共赢的目标,通过分工协作和有效合作整合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创新发展,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高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图1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系统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区域职业教育系统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广东省职业教育子系统、香港职业教育子系统和澳门职业教育子系统,要素包括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学科、实训基地等,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通过协同创新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彼此之间发生积极的改变。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体系各要素之间既有内部的相互关系,也有内外沟通的关系,在结构空间上,表现出组合的多样性;在系统功能上,呈现出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脉络上,体现出演化推进的特征。

1.2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系统的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内部结构优化、各类要素协同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通过院校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各类要素的有效协同,形成多元立交的网络架构,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系统在国家职业教育系统的统领下,如图1所示,以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为中心,构建六大联盟:校际联盟、专业联盟、技能大赛联盟、师资培训联盟、实训基地联盟和产教联盟,形成协同创新的“1+6”网络结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体系的各个要素构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