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学报》
[开栏]< br/>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为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与文汇报联合开设专栏“口腔深康党委医学专家史》进一步探索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表明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延续了光荣传统,履行了医生的使命,矢志不渝锐意进取,锐意进取,在市级医院第一线画出党旗。高高飘扬的动图。
口腔医师:吴谢宁,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内科教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指引,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我们医疗的初心职工治病救人,精益求精。在我看来,行医是一生幸福的职业。直到今天,我仍然专注于克罗恩病,希望能治疗更多的患者。
初心不改,跟着“一城”一起发展
我是1927年出生的,对我来说,我行医的初心是从年轻时就“萌发”的。 1945年,我18岁,刚从沪江中学高中毕业。那时,我已经立下志向:学医、治病、救人。当时,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全国一流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用英语授课的学校。入学考试非常困难。在它的各个学科中,只有医学是最难考和“难读”的——医学科学体系是7年,其中医学预科2年,医学5年,理学士4年,7年。医学博士毕业多年,但我的志向仍然没有改变。经过七年的学习,我努力学习,成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最后一名毕业生。 195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我第一次被分配到上海市第一劳动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的前身),在那里努力学习商业。 1956年转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城里的第一家医院,我找到了适合我成长、坚守初心的土壤,也见证了它的飞速变化。
首先,随着人民健康需求的增加,入院人数增加,随后发展迅速,将医院选址扩大到武进路。当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经历了“一院三地”时期:医院总部位于北宿州路190号,门诊部位于北宿州路410号,新分院位于武进路85号。不。; 1989年,武进路病房大楼动工。 1993年,国际医疗中心和急诊大楼相继落成。 1996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拥有上海市第一座带自动扶梯的门诊楼。而且病人非常兴奋。
随着医院硬件设施的显着改善,群众看病体验得到改善,投诉也减少了。 2003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响应市政府号召,向郊区引进优质医疗资源,率先在西南郊区“开荒”建设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申城某综合医院落户松江。现在的市第一医院,北靠武进路85号,南靠新松江路650号,已成为服务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甲级综合医院医、教、研、管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医院发展的见证者,我很感动,也很自豪。党和国家对市级医院硬件改造升级的投入,体现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决心。 “人民的城市由人民建设,人民的城市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理念,我个人深有体会。
展现自己的优势,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
我在科室工作了几十年消化内科在疑难杂症的最前沿,我也是医院救援队的带头人,我也参与过院外救援。先后救治过不少重症患者。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和重症急性病。胰腺炎。
在我看来,中西医是辨证的统一,医学是技术和哲学的融合。要想取得突破和成就,哲学思辨必不可少。我学了一段时间中医。后来,我选择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两者的精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曾提出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的新治疗方案,使40例该病患者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为此,我还创新更新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知识和经验,并撰写了中英文论文介绍给国内外同行。
关于中西医的争论久久不息。有些人坚决反对中医,坚持中医无用;有人认为中医不应西化,提倡推广纯中医。但是,我举手支持中西医结合。事物在不断发展和集成中不断进步。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效已经明确。中西医应该相互学习,各有千秋。这是发展的方向。中国中西医结合仍存在阻力。这条路上还有坎坷,但永远不会停止。
现在很多医学生对中医不太重视,对中医也有片面的了解。然而,王振义院士通过使用我们所说的古代中药砷三氧化二砷,结合视黄酸,找到了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西医所展示的知识可以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在治疗方面,操作步骤清晰,但西医的宏观描述有缺陷。对于许多疑难杂症,西医很难给出令人信服的治疗方案;而中医对中医的宏观描述是全面的。源于“天人合一”的中医,重在看人,看病人的整体情况,顾全大局。但是,中医也有不足之处,就是过于模糊,不够准确。由于对病因把握不准确,因量而测,难以获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