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学报》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素质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詹媛
当科技走到时代前沿,对大众产生深刻影响,人们对科学有着更加深切的渴望。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然而,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水平仅为10.56%,不仅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而且,西部地区、农业地区、女性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更是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东西部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进一步加大,甚至比2015年增加了1.15个百分点。此外,60至69岁公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仍然低于5%。
新的赶考之路,全民科学素质需要积累什么样的底蕴,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科技竞赛中,考出好成绩?光明日报邀请四位嘉宾就此展开讨论。
2020年11月28日8时30分许,创造了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完成第二阶段海试,胜利返航。新华社发
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
北京市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主席?司马红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谢志远
中关村学院学术委员会原负责人?吕文清
整体科学素质还不扎实,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记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远景目标为25%,我国目前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如何?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科学素质总体处于什么水平?
单忠德: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超过10%的目标。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仍有差距,且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据相关文献资料,美国2008年时就达到10%,瑞典2005年达到35%,加拿大2014年达到42%。
工作人员在“蛟龙号”模型前介绍情况。新华社发
司马红:2035年要实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必然要求。25%的发展目标,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的水平,也意味着未来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将达到北京、上海当前的发展水平。
吕文清:当前,我们的科学素质培养可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征是还重在知识普及层面,这是外显的,表层的,相对容易满足的。而我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远不到位,这是更内涵、更要害的,更有支撑力的。严重点说,我们整体的科学素质还不扎实,还很虚弱。还没有为青少年建立牢固的底层系统,这也是我们科学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如果对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的测评,能看出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为什么后来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们的科学素养经常掉线,主要是因为基础不坚实,所以说抓青少年科学素质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块。
区域差异明显,政策需考虑适切性
记者:调查显示,东西部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进一步加大。2020年东部和西部地区差距为4.83个百分点,比2015年增加了1.15个百分点。如何理解这种落差,它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有何影响?又该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单忠德: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我国科技强国水平的重要体现,东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势必会直接制约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前进步伐和发展质量,影响我国实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谢志远:相对而言,西部偏远地区,科普设施落后、科普经费不足,科普人才缺乏,科学教育环境相比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公民科学素质远远没有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最低要求。这种现象,除了区域间较为明显外,区域内也依然存在,比如浙江的丽水市公民科学素质占比,就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