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学报

综合新闻

这种“新型把尿”正在摧毁孩子的排便系统,很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8
在我们的文化中,孩子不尿裤子就意味着孩子乖,孩子听话,孩子是一个好孩子。间接这证明是家长教的好,反之如果孩子尿裤子,就是大人的错,孩子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家长的教养水平和面子,所以老人带孩子更喜欢给孩子把尿,希望孩子从小就可以做到不尿裤子。现代的父母每天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科学育儿知识,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了把尿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所以父母们通常会拒绝老人对孩子的把尿,但是很多父母在生活中仍然会把孩子是否尿裤子和成人的教养水平挂钩,所以孩子才一两岁就会刻意的避免孩子去尿裤子,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型把尿”,但是很多父母却浑然不知。

什么是新型把尿?我们知道很多老人从孩子在婴儿阶段就会抱着孩子去把尿,所以我们把成人抱着孩子强行要求孩子大便或者小便成为把尿,虽然很多父母已经放弃了这样的把尿方式,但是等到孩子长到一两岁的时候,又会不自觉的进入一种新型的把尿方式。这种“新型把尿”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而且很多年轻的父母也会进入这种误区。那就是不断的去提醒孩子进行排便。生活中这样的案例特别多。孩子正玩得高兴,奶奶端起孩子就去旁边尿;孩子正玩得高兴,家长就会问一句,尿不尿,时间到了,尿一下,别尿裤子了。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还会强行的抱起孩子进行排便。因为每次的提醒孩子都能够尿出来一点点,所以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就会觉得还好提醒了孩子,否则孩子会尿裤子。通过不断的提醒孩子,要求孩子进行大小便,虽然这样看起来孩子大小便是自主的,但是成人的提醒其实破坏了孩子排便控制系统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有的孩子让尿一点,可能真的只有几滴,这样的强行要求孩子排便,其实也是一种把尿,但是它又不同于以前的强行把尿,所以称为“新型把尿”。为什么会出现“新型把尿”新型把尿和传统的把尿表面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实质所产生的破坏和后果是一样的,为什么很多父母愿意采用这种新型的把尿方式。训练孩子独立如厕的能力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想要学会独立的上厕所,需要经过大人的帮助,只有大人的不断提醒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定点上厕所的习惯。这是一种误导,因为独立如厕就和独立吃饭一样,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父母做的只是引导,这种强行且刻意的提醒,并不能真正的帮助到孩子。

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在成人的意识中,成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每天做到定时排便,所以会认为没听在固定的时间让孩子去排便,比如早上十点,如果每天都是这样定点要求孩子,就会让孩子养成每天早上十点排便的习惯。功劳心态在作祟孩子不会尿到裤子上就会得到夸奖,而这种夸奖孩子听了没有任何意义,成人听了却会变得心情愉悦,很多养育者听到别人的夸奖,就会有一种骄傲和自豪感,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定时排便提醒对孩子的破坏力更大,更长远。想要知道新型把尿带给孩子的破坏,我们需要先知道孩子排便系统是如何形成的。认识幼儿身体排便系统人类大小便排便系统的完善是在6岁之前,这个过程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才可以完成。阶段一,1岁前婴儿阶段我们把膀胱假设为一个水杯,而括约肌假设为水杯的盖子。婴儿阶段宝宝的尿道括约肌发育的并不完善,当膀胱的尿液装满之后,因为括约肌是松的,尿液会自然的从尿道中排出,这个时候婴儿对自身的大小便是不能进行控制的,所以孩子需要穿纸尿裤渡过这个阶段。阶段二,1岁半到2岁每次膀胱充盈,对尿道括约肌都是一次刺激,只有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逐渐完善之后。假设膀胱充盈,神经会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对身体发出排便的信号,这一连串反应形成了身体对小便的控制反射。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通过语言来告诉大人,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已经掌握了独立如厕的能力。阶段三,1岁到3岁孩子开始进入肛欲期。在肛欲期内,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探索,孩子们在膀胱充盈的时候感受到膀胱的最大容量,括约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他需要掌握这样的感觉,这是孩子对自己身体探索的过程,所以这个阶段很多孩子会出现憋尿的现象,直到憋不住,尿到裤子上,孩子才能找到这种临界点的感觉,所以在肛欲期,很多孩子会再次出现尿裤子或者拉裤子的现象。